家校共育
“教养,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”— 给内江天立学校家长朋友们的第二封信
发布时间:2017-10-21    信息来源:    浏览次数:5635

这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。


那时候,我在学校做政教处主任,晚上学校门卫室打来电话,说一个孩子的家长,与孩子一起,在校门口追着殴打学校的保安。


我赶忙跑过去,刚好看到那个正在学校读高二的美丽女孩子,飞起一脚,踹向我们学校的保安,嘴里还骂骂咧咧的说着些什么……


我叫停了这一对父女,把他们请到我的办公室,才发现这位父亲满脸通红一身酒气……原来,这位喝了酒的父亲要进学校来接女儿,由于没有带接送卡,负责的保安要求他给班主任打个电话验证一下身份,可是他又记不得班主任老师的电话……


保安当然不能让他进学校,谁知他借着酒兴,在校门口对着我们的保安骂骂咧咧推推搡搡……


正在这时候,他那位漂亮的女儿从学校出来了,看着父亲与保安发生了争执,不问清红皂白,上去就给了我们的保安一个耳光,打完还不尽兴,于是就有了我刚出来看到的那一幕……



我弄清事件的原由以后,为这对父女,为这个家庭,为这个美丽的高二女生,从心底里涌起了深沉的悲哀:


『弄清真相,明理讲理,是不是我们最起码的教养?』


我们评价一个孩子,最不堪的评价,可能就要数“没教养”三个字。因为这既是对孩子的否定,更是对孩子父母、对孩子所在家庭的否定。

教养是社会影响、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个人修养的结果,是指人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。但它更多的,是指我们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准。

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,不可能找到替代的途径。


父母必须要清楚自己所承担的教育责任,不能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。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补充。


学校教育的责任,在现实条件下,可能更倾向于传播知识。而如何为人处事,如何修养品行,主要的责任,在于家庭。


生而不养,何以为人父母?所以《三字经》里说:“养不教,父之过。”


《今晚报》上曾经登载了一个故事:

有一年,一夜秋风劲,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,红红的柿子,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。很快,就有喜鹊登枝,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。家中小儿急了,不由分说,就去驱赶。老郭看到,急忙拦阻,道:“别这么独,让它吃!”


接着,老郭对儿子说:“人的一生很长,不差这一个柿子吃。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。看它有东西吃,也是种快乐。”


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。

“别那么独,让它吃!”


天下的父母,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,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。


前些日子坐火车,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,除了我们三个人,还有一个空着。车开动不久,老人说,咱们早点儿休息吧。是啊,这几天玩累了,我们倒头便睡。


车过嘉兴,上来一位女士,轻轻敲门,见包厢里黑着灯,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,放妥行李,整理好床铺,然后关好门,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。直到躺下,她都没有开灯,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。


而那时,也就是晚上7点多,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。


一夜无话。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,通知她该下车了,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。起初,我认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,哪料,她是叠被子。


出了无数趟门,坐了无数次车,阅了无数的人,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?


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,换了好几种方式,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。然后,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,抻舒展了,那“唰唰”的抻枕头的声音,听着真悦耳。


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。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 ,因为她,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。

你说,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?


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。


教养就是时时处处、总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行为。


在很多年前,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这样一句标语:坚持德育为首


就是说,我们要把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,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,现在的学校里几首没有这条标语了,现在怎么说呢,现在说: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。”


注意了,这里所说的是教学质量,而不是教育质量。教学质量是什么呢,说白了就是学生成绩。



在升学率、重点率、本科率这些考核指标面前,很多学校的教育可能真的忘记了德育。


现在学校也都有政教处,但大多已经沦为为了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的、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罚以起到杀一儆百作用的一个机构。


《论语》里面说:

子曰:弟子,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。行有馀力,则以学文。


这话翻译成中文就是这个意思:


孔子说:孩子们,在家要孝顺父母,出门要尊敬兄长,做人要谨慎讲信用,广泛地与众人友爱,亲近有仁德人。这样做了还有余力,就要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。



我理解孔子这话的意思,那就是以德为先


“行有馀力,则以学文”嘛,如果你的道德修养不够,那你还不能学习文化知识。一个学者,首先应该具备最起码的道德品行。


孔子学生子夏这样理解老师的话:


子夏曰: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,事君,能至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   ―《论语·学而》


翻译:

子夏说:尊重有贤德的人,而看轻貌美的女色;事奉父母,能尽力而为;为君主做事,能有献身的精神;和朋友交往,说话诚实能讲信用。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学习过什么,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。

你看这话,只要具备了起码的道德修养,就算没有什么文化知识,那也算得什么大事。因为一个人的品行比知识更重要。


决定一个人在人生路上成败的,不是他在学校学到知识的多少,而是他习惯的好坏、品行的优劣。

没有德行的人,掌握在多的知识,都是教育的次品。而一个坏人,掌握知识越多,可能对社会的害处也就越大。


台湾忠信高级职业中等专科学校校长高震东先生这样说:


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,

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。


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,

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。


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,

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。


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,

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。


所以,教育中最至关重要的,应该是孩子道德品质的成长。




有一个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故事:



—  ONE  —


一天早上,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。一碗蛋卧上边,一碗上边无蛋。


父亲问儿子吃哪碗。

“有蛋的那碗。”儿子指着碗说。


父亲说:“让我吧,孔融七岁能让梨,你都十岁了……”


儿子说:“他是他,我是我,不让。”

父亲试探的问:“真不让?”


“真不让!”儿子回答坚决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,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。


“不后悔?”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,但忍不住又问了最后一遍。


“不后悔!”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,儿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。


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,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,开始埋头苦吃。爸爸碗里藏了两个蛋,儿子看得分明。


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:“记住!想占便宜的人,往往占不到便宜。”


—  TWO  —


过了些日子,在一个周日的上午,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。情景再现,一碗蛋卧上边,一碗上边无蛋。


父亲若无其事的问:“吃哪碗?”


“我十岁了,让蛋!”儿子说着,拿过了没蛋的那碗。


“不后悔?”父亲问。


“不后悔!”儿子回答坚决。儿子吃的很快,面见底也没看见蛋。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,吃起来,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,更没想到的是下面还有一个蛋。


父亲指着蛋说记住:“想占便宜的人,可能要吃大亏!”


—  THREE  —


又过了数月,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。


父亲问:“吃哪碗?”


“孔融让梨,儿子让面。爸爸是长辈!您先吃!”


“那我不客气了。”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。儿子平静地端起无蛋的面,一碗面很快见底。


儿子意外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蛋。


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:“不想占便宜的人!生活不会让你吃亏。”



在现实的条件下,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虚构故事。作者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告诉孩子们:


『懂得谦让,舍得吃亏,是一种教养。』


教养是一个人从小就要明白的,最基本的是非标准;是一个必须懂得的事理与常识。


教养是一个人良好的品格修养映射于外的从容和优雅之美。教养能让一个人从骨子里飘出芳香来。




当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教养的时候,他就能举止合范,进退有度,在取舍之间能把握好分寸:


在成功之时,

他可以喜不自胜,

但不会得意忘形;


在失败之中,

他可以黯然神伤,

但不会意气消沉;


为官为富为贵,不会泯灭良知,不会丢失恻隐之心;


身为布衣匹夫,依然会傲骨凛凛地做人;


犯了错误之时,一定会从自身去找症结,而不是怨天尤人、百般推托……


『 教养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,也不是贫困人家的私藏,而是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送给孩子的一笔无价之宝。是为孩子心灵世界打造的一盏智慧明灯。


教养是培养孩子成人的灵魂,是教育孩子成才的基础,是让孩子在身心等各个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……


教养,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








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