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候,我在学校做政教处主任,晚上学校门卫室打来电话,说一个孩子的家长,与孩子一起,在校门口追着殴打学校的保安。
我赶忙跑过去,刚好看到那个正在学校读高二的美丽女孩子,飞起一脚,踹向我们学校的保安,嘴里还骂骂咧咧的说着些什么……
我叫停了这一对父女,把他们请到我的办公室,才发现这位父亲满脸通红一身酒气……原来,这位喝了酒的父亲要进学校来接女儿,由于没有带接送卡,负责的保安要求他给班主任打个电话验证一下身份,可是他又记不得班主任老师的电话……
保安当然不能让他进学校,谁知他借着酒兴,在校门口对着我们的保安骂骂咧咧推推搡搡……
正在这时候,他那位漂亮的女儿从学校出来了,看着父亲与保安发生了争执,不问清红皂白,上去就给了我们的保安一个耳光,打完还不尽兴,于是就有了我刚出来看到的那一幕……
我弄清事件的原由以后,为这对父女,为这个家庭,为这个美丽的高二女生,从心底里涌起了深沉的悲哀:
『弄清真相,明理讲理,是不是我们最起码的教养?』
我们评价一个孩子,最不堪的评价,可能就要数“没教养”三个字。因为这既是对孩子的否定,更是对孩子父母、对孩子所在家庭的否定。
“养不教,父之过。”
《今晚报》上曾经登载了一个故事:
有一年,一夜秋风劲,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,红红的柿子,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。很快,就有喜鹊登枝,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。家中小儿急了,不由分说,就去驱赶。老郭看到,急忙拦阻,道:“别这么独,让它吃!”
接着,老郭对儿子说:“人的一生很长,不差这一个柿子吃。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。看它有东西吃,也是种快乐。”
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。
“别那么独,让它吃!”
天下的父母,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,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。
前些日子坐火车,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,除了我们三个人,还有一个空着。车开动不久,老人说,咱们早点儿休息吧。是啊,这几天玩累了,我们倒头便睡。
车过嘉兴,上来一位女士,轻轻敲门,见包厢里黑着灯,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,放妥行李,整理好床铺,然后关好门,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。直到躺下,她都没有开灯,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。
而那时,也就是晚上7点多,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。
一夜无话。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,通知她该下车了,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。起初,我认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,哪料,她是叠被子。
出了无数趟门,坐了无数次车,阅了无数的人,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?
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,换了好几种方式,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。然后,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,抻舒展了,那“唰唰”的抻枕头的声音,听着真悦耳。
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。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 ,因为她,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。
你说,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?
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。
教养就是时时处处、总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行为。
在很多年前,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这样一句标语:坚持德育为首。
就是说,我们要把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,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,现在的学校里几首没有这条标语了,现在怎么说呢,现在说: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。”
注意了,这里所说的是教学质量,而不是教育质量。教学质量是什么呢,说白了就是学生成绩。
在升学率、重点率、本科率这些考核指标面前,很多学校的教育可能真的忘记了德育。
现在学校也都有政教处,但大多已经沦为为了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的、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罚以起到杀一儆百作用的一个机构。
《论语》里面说:
孔子说:孩子们,在家要孝顺父母,出门要尊敬兄长,做人要谨慎讲信用,广泛地与众人友爱,亲近有仁德人。这样做了还有余力,就要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。
子夏曰: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,事君,能至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
子夏说:尊重有贤德的人,而看轻貌美的女色;事奉父母,能尽力而为;为君主做事,能有献身的精神;和朋友交往,说话诚实能讲信用。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学习过什么,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。
没有德行的人,掌握在多的知识,都是教育的次品。而一个坏人,掌握知识越多,可能对社会的害处也就越大。
台湾忠信高级职业中等专科学校校长高震东先生这样说:
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。
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,
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。
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,
所以,教育中最至关重要的,应该是孩子道德品质的成长。
他可以喜不自胜,
他可以黯然神伤,

上一篇:
内江市教育局致全市学生和家长的一封信